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是公办还是民办
一、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是公办还是民办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公办高校,该校是一所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接受安徽省新闻出版广电局业务指导的高等职业院校,也是全国最早举办广播影视类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之一。
二、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始建于1960年,时称安徽省中级广播学校,1984年学校更名为安徽广播电视学校,面向全省招生。2002年7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升格为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全国招生。
学院位于合肥市新站区高教基地文忠路与淮海大道交口西北,现有占地面积618.89亩,建设有教学楼、实训楼、图书馆、学生公寓、食堂及后勤服务综合楼等15万平方米,满足8000人办学规模。其中,学院建有学术报告厅、演播厅、影视制作中心、动漫制作中心、实验电台、实验电视台、校园网站、广播电视发射中心、电子制作实验室、通信与网络实验室、多媒体网络语音室、动画制作室、广告制作室、电视节目制作编辑室、非编实验室等120多个综合性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400多万元。学校的电台、电视台初具规模,能自办节目和现场直播节目,网络通往学生每个宿舍。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在我院建有继续教育教学点,学生可以继续“专升本”。学院图书馆馆舍面积2.2万平方米,设有艺术书库、传媒书库、语言文学书库、综合书库一、综合书库二等5个借阅藏一体化全开架式书库,设有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声像阅览室,设有无线网络覆盖的自习室,馆藏纸质图书46.96万册,电子图书80万册,中文报刊1000余种,光盘1.6万张,各类阅览座位1000多个。学院建有完善的后勤服务保障系统。学生公寓整洁美观,学生食堂宽敞明亮,后勤服务优质高效,为学生提供优美、整洁、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学院设置教学管理和党政管理机构6个:办公室(党委办公室)、组织人事处、教务处、学生处(招生就业指导办公室)、财务处、总务处、纪检监察室、保卫处;设有教学管理及辅助机构9个:新闻传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播音主持与影视学院、管理学院、基础教学部、实训中心、国际交流与继续教育学院、图书馆。另设有工会、团委等群团组织。现有全日制在校生6000人。
近年来,学院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前堂后台,工学融合”的办学特色鲜明,办学水平显著提高。现有在职教职工255人,专任教师总数达232人,其中4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18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8%。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151人。教授8人,副教授43人,教辅系列副高职称11人;讲师70人,教辅系列中级职称15人;初级职称53人。学院现有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优秀教师4人,省级专业带头人11人,省级教坛新秀4人,院级专业带头人32人,院级教学名师17人。高校青年骨干教师91人,双师素质教师94人。目前,学院共有省级精品课程(含MOOC)6门,省级特色(示范)专业1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省级实验实训示范中心及校企合作实践基地5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项目1个、中央财政支持的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2个。近几年来,我院教师承担省级以上课题60余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4项,省教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6项)28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8项)17项、自然科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2项)7项、青年人才基金项目(重点项目2项)6项;先后获全国广播电视金帆奖一等奖、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省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等各级各类奖项60多项;出版教材共5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850多篇。
多年来,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创品牌的办学理念,坚持“立足传媒、面向社会、注重素质、强化技能”的办学思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之一线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为目标,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任务驱动工作流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改革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前堂后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遵循校企融合的合作理念,推进 “订单式”、“双证制”等多种形式的培养模式,学生中“双证书”率(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达90%以上。学院与安徽广播电视台、安徽广电传媒产业集团等多家行业知名企业建立了深度校企合作关系。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门设有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并注重加强就业指导。建立了教育、管理、指导、服务为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多次受到省教育厅表彰。学院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学生素质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积极营造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创造良好育人环境。同时,学院有完善的优秀大学生奖励制度和贫困生资助体系。办学以来,学院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遍及全国各地,目前从安徽省电台、省电视台到全省各市、县广电局、电台、电视台以及各级网络公司的很多专业骨干技术人员均是我院毕业生,其中一部分毕业生还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已成长为名主持人、名播音员、名编辑、名记者。
安徽广播电视新闻奖 可以去评副高吗
不可以。
申报副高级职称的,在满足本专业破格应具备的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评审标准条件的同时,还应是聘任中级职称以来,三年台级年度考核为优秀等级。
评定副高职称评审条件,是要求以之一作者的身份公开出版新闻著作1部,并发表较高水平的新闻专业论文1篇,或者承担完成省部级社科新闻专业课题一项。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导师介绍
姓名:陆林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211
职称:副教授
学院: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
研究方向:
陆林,男,1962年11月生,安徽芜湖人。199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并获理学博士学位,1997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后出站,1997年晋升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地理科技工作者,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皖江学者,安徽省高校省级教学名师,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地理科学》.《人文地理》.《中国旅游研究》编委,《旅游学刊》特邀学术委员,上海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安徽大学“泛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安徽财经大学合芜蚌自主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安徽工业大学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安徽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博士点负责人。现任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师范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安徽师范大学科研处处长。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和安徽省省部级项目5项,获省部级奖励3项,在学术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2部.教材2部。
主要研究领域:
人文地理学.旅游管理。
主讲课程:
人文地理学.旅游规划原理;旅游社会学.旅游科学进展.地理学基本问题。
代表性科研项目:
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海滨(岛)旅游地发展特性及运行机理研究》(49871027)。
2.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传统村镇型旅游地发展特征及运行机理研究》(40471035)。
3.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旅游城市化过程及机制研究》(40771059)。
4.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山地旅游发展过程和机制研究》(40971083)。
5.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非耕地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潜力和对策》(98BJY034)。
6.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机制与调控研究》(03BJY084)。
代表性科研成果:
1.陆林.徽州村落.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2.陆林.旅游规划原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陆林.人文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陆林,章锦河.旅游形象设计.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5.陆林,葛敬炳,苏静.基于制度变迁的浙江省民营资本旅游投资行为研究.旅游学刊,2008(5).
6.陆林.国内外海岛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地理科学,2007(4).
7.陆林,葛敬炳.旅游城市化研究进展及启示.地理研究,2006(4).
8.陆林,余凤龙.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经济地理,2005(3).
9.陆林,凌善金,焦华富,王莉.徽州古村落的景观特征及机理研究.地理科学,2004(6).
10.陆林,凌善金,焦华富,杨兴柱.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及其机理.地理研究,2004(5).
11.陆林,凌善金,王莉.试论高校地理专业人文地理学的教学改革.人文地理,2003(5).
12.陆林,宣国富,章锦河,杨效忠,汪德根.海滨型与山岳型旅游地客流季节性比较——以三亚.北海.普陀山.黄山.九华山为例.地理学报,2002(6).
13.陆林.旅游地理文献分析.地理研究,1997(2).
14.陆林.山岳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安徽黄山.九华山实证分析.地理科学,1997(1).
15.陆林.旅游地居民态度调查研究──以皖南旅游区为例.自然资源学报,1996(4).
16.陆林.山岳风景区旅游者空间行为研究──兼论黄山与美国黄石公园之比较.地理学报,1996(4).
17.陆林,焦华富.山岳旅游者感知行为研究——黄山.庐山实证分析.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18.陆林,焦华富.徽派建筑的文化含量.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
19.陆林.皖南旅游区布局研究.地理科学,1995(1).
20.陆林.山岳风景区旅游季节性研究——以安徽黄山为例.地理研究,1994(4).
21.陆林.山岳风景区客流研究──以安徽黄山为例.地理学报,1994(3).
22.陆林.山岳风景区国际旅游经济效益探析——以黄山国际旅游业为例.旅游学刊,1991(1).
获奖情况:
1.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2001)。
2.全国优秀地理科技工作者(中国地理学会,2009)
3.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奖三等奖(安徽省,2006)。
4.安徽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安徽省教育厅,2007)。
5.安徽省首届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安徽省学位委员会.安徽省教育厅,2008)。
6.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安徽省教育厅,2005)。
7.中国地理学会吴传钧优秀人文地理论文一等奖(中国地理学会,2008)。
8.中国地理学会陈传康优秀旅游地理学术论文奖(中国地理学会,2008)。
9.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提名奖(新闻出版总署,2008)。
10.第七届安徽图书奖一等奖(安徽省新闻出版局,2007)。
2021安徽省职称评审条件调整为什么了?
相关如下:
记者从省人社厅获悉,2021年度全省职称评审工作计划从7月份开始,各高评会需在11月底前完成年度评审任务,12月底前完成报批工作;中、初级职称评审的具体时间由各地、各部门自行确定。
探索把贡献率作为人才评价的重要标准:
今年,安徽省将全面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充分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把职称制度改革和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改革引向深入,最大限度地释放人才的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
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将根据相关文件精神,遵循各类人才成长规律,建立起符合职业特点的职称制度,加快修订完善播音、广播电影电视工程、地勘土地测绘工程、通信工程、经济、律师、统计、体育、档案、出版、新闻、工艺美术等人才评价标准条件,健全人才评价科学体系。
探索把贡献率作为人才评价的重要标准,克服人才评价中“唯论文、唯学历、唯资历、唯奖项”问题,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注重考察各类人才的专业性、创新性以及创新成果、实际贡献等,树立正确的人才评价使用导向。今年开始组织开展正高级审计师职称评审工作。
贯通技能人才和专技人才发展通道:
今年,安徽省将以支持高技能人才参加工程系列职称评审为重点,促进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深度融合。
今年将根据标准条件首次开展评审,按照“遵循现状、归口评审”总体原则,省级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业高技能人才申报专业技术资格的评审工作,不在省级行业主管部门评审范围之内的职业(工种),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评审工作,具体程序将在工作部署时明确。
民企专技人员申报职称可不作论文要求:
不少民企人才虽然在技术上本领过硬,但苦于没有论文,评职称却屡屡碰壁。对于这种尴尬的现象,安徽省今年做到对症下药,让论文不再成为“拦路虎”。
在今年的职称评审中,安徽省将完善民营企业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对实践性、操作性强、理论研究属性不明显的职称系列,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职称可不作论文要求,相关专利成果、技术突破、工艺流程、标准开发、成果转化等均可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内容。
创新多元化评价方式,除之前批准设立的省工商联建筑(电力)工程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和安徽省安装和机械设备协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外。
今年增批安徽建造师协会、水利水电行业协会分别设立建设工程专业、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为其协会内民营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职称评审工作,进一步畅通民营企业职称申报渠道,取得的职称可社会化通用。
在站博士后可直接申报高级职称:
为进一步畅通安徽省博士后职业发展通道,吸引更多的博士后科研人员留在安徽创新创业,今年安徽省对留在省内各类企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在站博士后可直接申报高级职称,研究成果突出的出站博士后可直接认定高级职称。
按照“干什么,评什么”的原则,博士后在站的期间科研成果作为重点评价内容,着重评价其技术创新与集成能力、取得的重大技术突破、成果转化等对安徽省经济社会的实际贡献,鼓励博士后在站期间潜心科研,一心一意在科研方面出成果、出效益。
教师卫生系列试点网上申报及评审:
评审信息化建设也是今年安徽省职称评审的一大亮点。依托“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网上办事大厅”开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入口。今年将在中小学教师(含幼儿园)、卫生系列等进行试点网上申报及评审,具体内容另行通知。
专业技术人员可通过系统填写个人信息,自动生成《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同时提交申报电子材料。省人社厅要求,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优化服务、提高效率,耐心细致的为专业技术人员答疑解惑,加快实现职称申报、受理、审核、评审、公布、发证等一网通办。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