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安徽合肥申报高级经济师需要什么条件?
关于安徽省的高级经济师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下面是截取的你们的评审条件可以参考:
第四章 申报条件
第八条学历、资历条件
申报评审经济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获博士学位后,取得经济师资格并从事经济工作满2年。
(二)获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学士以上学位后,取得经济师资格并从事经济工作满5年。
(三)获大学专科学历后从事经济工作满20年,取得经济师资格满5年。
(四)获中专学历后,在县城以外(不含县城)基层单位从
事经济工作满25年,取得经济师资格满5年。
(五)先取得经济师资格,后取得《经济专业人员职务试
行条例》规定学历的经济专业技术人员,须从取得规定学历之日起,任满一个原岗位基本年限后方可申报。
(六)原取得其他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转岗从事经济
工作一年后参加经济师资格考试合格(转岗前后中级专业技术资格满一个基本任职年限)。
第九条 外语条件
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获取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除符合省人事部门规定的免试条件外,均须参加全国职称外语考试并取得合格证。
第十条 计算机应用能力条件
能够熟练地应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除符合省人事部、门规定的免试条件外,均须参加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并取得合格证:
第十一条 继续教育条件
按照省人事部门的要求,结合岗位需要,参加继续教育并取得安徽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合格证书。
第五章 能力和业绩条件
第十二条.专业理论知识和能力条件
申报评审经济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应具有坚实的经济类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了解国内外现代经济管理科学发展现状和趋势,有主持各类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项目筹建和经济领域课题研究的能力,,能够独立解决重要经济活动中的难题,能够指导中、初级经济专业技术人员完成经济管理、经济研究、技术培训等任务。
第十三条 业绩成果条件
申报评审经济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主持各类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2年以上,连续2年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或为企业扭亏增盈做出突出贡献。
(二作为骨干参与各类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3年以上,为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决策水平做出重要贡献,并使企业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主持各类小型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3年以上,连续2年主要经济指标达到省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四)主持或作为骨干参与省(部)级以上项目1项以上或市(厅)级重点项目2项以上的立项、筹建、投产等全过程工作,投产后达到设计指标。
(五)省(部)级以上经济类研究课题1项以上或市(厅)级经济类重点研究课题2项以上的主要完成人,研究成果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六)获得省(部)级三等奖1项以上,或市(厅)级一等奖1项以上,或市(厅)级二等奖2项以上的主要完成人。
(七)在经营管理上有创新,对改进本单位(本部门)工作和大幅度提高效率或效益做出重要贡献,对行业的经济活动有重大指导作用,并获得市(厅)级以上“优秀企业家"、“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以上业绩成果条件须经省、市有关行政(行业)主管部门认定或以成果鉴定证书、奖励证书为准。
第十四条 论文著作条件
申报评审经济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公开出版发行本人独著的经济类著作、译著(有ISBN书号,下同)1部;或与他人合著,本人撰写部分不少于5万字。
(二)独撰或以之一作者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报纸理论版(有CN或ISSN刊号,下同)上发表经济类学术论文、调研报告2篇以上,每篇不少于2000字(下同)。
(三)独撰或以之一作者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报纸理论版上发表经济类学术论文、调研报告1篇,以及在市级以上学术期刊、报纸理论版上发表经济类学术论文、调研报告2篇以上,或为解决重大经济恫题而撰写有较高水平的专项调研报告、经济分析报告、重大项目立项研究报告等2篇以上(须经省、市行政主管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确认)。
第六章 破格条件
第十五条、破格申报经济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除符合本标准条件第六条、第七条和第十二条的规定外,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业绩成果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获得国家三等或省(部)级二等奖1项以上,或省
(部、)级三等奖2项以上的主要完成人(以奖励证书为准)。
(二)主持或作为骨干参与各类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近3年来连续使企业有较大幅度盈利或实现扭亏为盈,成效显著(须经省、市行政主管部阿或行业主管部门认定)。
(三)主持或作为骨干完成省(部)级以上工程、技改项目2项以上,并通过了项目下达部门的竣工验收。
(四)省(部)级以上经济类研究课题2项以上的主要完成人,均独立提出和制订研究方案,并完成重要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均达到省内领先水平,经项目下达部门行文确认。
二、论文著作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由省级以上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本人独著的经济类专著、译著1部(不少于8万字),或主持编写(主编、副主编或其他执笔人)省以上范围通用教材(本人撰写部分不少于10万字)。
(二法国际权威性学术期刊上发表经济类学术论文2篇以上,或在国家级学术期刊、报纸理论版上发表经济类学术论文3篇以上。
高级经济师职称考试的报名条件是什么?
高级经济师考试科目为《经济理论与实务》,考试时间为180分钟,采取开卷笔答方式进行。主要考核应试者经济专业基础知识、政策法规及运用相关经济理论分析、判断和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报考条件
一、博士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取得经济师(或相近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下同)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2年以上。
二、硕士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取得经济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 4 年以上。
三、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取得经济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5年以上。
四、取得大学专科学历后从事本专业工作15年(或取得大学专科学历且累计从事本专业工作20年)以上,取得经济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5年以上。
五、获得硕士学位或本科毕业学历后,取得财经类专业中级资格满3年,从事经济专业工作满3年,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或获得专科毕业学历后,取得财经类专业中级资格满5年,从事经济专业工作满5年,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省(部)级及以上行业标准、规范的主要起草人;
2、公开出版专业著作,且独立撰写5万字以上。
六、具有大学普通班学历或获得专科毕业学历满10年,从事专业工作满20年,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取得财经类专业中级资格满8年,从事经济专业工作满5年;
2、取得非财经类专业中级资格满8年,持有经济师资格证书,从事经济专业工作满5年;
3、取得非财经类专业中级资格满10年,从事经济专业工作满5年。
七、已取得非财经类专业高级资格,从事经济专业工作满3年。
考试成绩管理:参加考试的人员须在1 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全部科目的考试。
注册管理: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合格者,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职改)部门颁发人事部统一印制并用印的《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该证书在全国范围内有效。经济专业中、初级资格实行注册登记制度。资格有效期一般为5年。有效期满,持证者要按规定主动到发证机构办理注册登记。
著作论文要求:
任经济师以来,公开发表、出版的与本人实际从事专业一致的有较高水平的著作、论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独著或主编专业著作、译著、省以上通用的高等学校经济类教材一部以上。(作为主编,本人撰写部分需超过5万字,未注明本人分享撰写字数的按所有参编人员平均计算。论文集不算)
(2)在省级以上正规出版发行的专业学术期刊或综合大报的理论版面、经济专业大报的经济版面上,独立或以排名之一的资格合作完成,公开发表经济、经济管理专业论文三篇以上(论文字数在2000字以上)。在非正规出版物上刊登的文章不得作为申报评审条件。
(3)参加编写专业著作一部以上(本人撰写部分超过3万字)。且在省级以上正规出版发行的专业学术期刊或综合大报的理论版面、经济专业大报的经济版面上,独立或以排名之一的资格合作完成,公开发表经济、经济管理专业论文一篇以上(论文字数在2000字以上)。
扩展资料: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的规定,高级经济师职称考试包含本专业考试、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和全国职称英语考试。
高级经济师考试由各省自行安排,考试时间均有所不同,考生可以登录当地人事考试网站查询自己所在省份考试时间。
高级经济师考试考什么?
考试目的和要求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具有从事高级金融实务的综合能力素质。要求应试人员熟悉经济、金融政策与法规,熟练运用经济、金融相关理论、方法和技巧,准确、恰当地开展经济金融研究、服务和管理等。
考试涉及的专业知识与实务
本科目题型设置多样,考核点复合程度较高。应试人员作答试题需要综合、灵活地应用有关专业理论和政策法规,合理、深入地进行判断、分析或评价。考试涉及的专业知识与实务范围如下:
1.党对经济金融工作的领导。包括党对经济、金融工作的指导思想;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国金融为民、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政策举措、实践探索与主要成效等。
2. 现代金融体系与金融制度。包括现代金融体系及我国推动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政策举措;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及我国推动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重要政策举措;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创新,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构建与完善,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等。
3. 金融风险防控与金融安全构建。包括金融风险识别与管理,金融法治建设,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评估与管理;金融安全的内涵与外延,金融安全的重点领域,防控金融风险及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主要挑战及现实意义;我国防控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的重要探索与成效等。
4. 深化金融改革的探索实践与积极成效。包括深化金融改革的时代背景与重大意义,近年来我国深化金融改革的重大举措与成效,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改革的实践与探索等。
5. 金融业双向开放与国际金融治理。包括金融业全面双向开放的深刻内涵与重大意义;人民币汇率改革,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主要进程、举措和成效,金融市场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我国金融业更高水平对外开放面临的风险挑战;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与国际金融治理,深度参与国际金融治理、积极推动国际金融治理体系变革等。
6. 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包括金融创新的内涵,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的辩证关系;近年来我国在审慎监管前提下推动金融创新的重大举措与成效,近年来我国重点领域金融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普惠金融的创新与发展,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践与创新,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实践与创新,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小微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对金融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征信创新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制机制创新与发展)等。
7.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与现代金融监管框架构建。包括金融监管体制的内涵与主要内容,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体制的重大变革,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主要历程;现代金融监管框架的内涵与构成要素,我国推进金融监管框架改革的主要举措与成效等。
8. 金融发展方式转变与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包括双循环格局下,深化金融改革开放,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优化金融市场结构,更新金融经营理念,加强金融创新能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等。
9. 健全金融企业制度与提升金融治理能力。包括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内涵,完善金融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强化金融企业内控机制建设;我国金融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与目标,着力构建现代金融治理框架,强化金融治理基础保障体系,加强金融治理能力体系建设等。
10. 金融科技与监管科技。包括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基本状况与主要特点,当前我国发展金融科技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提升金融科技水平的措施建设;全球金融科技发展现状和最新进展,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监管科技发展现状,监管科技对监管机构、金融机构的影响等。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