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如何评中级职称
怎么没有 先助理记者就是初级 后记者就是中级,之后还是副高 正高 就是主任记者 高级记者 不懂别瞎说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安徽新闻类职称要求哪些专业可以报考
安徽新闻类职称要求大数据与财务管理、全媒体广告策划与营销、大数据与会计、电子商务、动漫制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包装策划与设计、印刷媒体技术、建筑室内设计、播音与主持、广告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戏剧影视表演、展示艺术设计、音乐表演、出版策划与编辑、传播与策划等专业专业可以报考。2022年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分类考试招生专业有大数据与财务管理、全媒体广告策划与营销、大数据与会计、电子商务、动漫制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包装策划与设计、印刷媒体技术、建筑室内设计、播音与主持、广告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戏剧影视表演、展示艺术设计、音乐表演、出版策划与编辑、传播与策划等专业。
记者职称可以就职哪些单位
记者职称可以就职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等单位。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得知记者职称,从初级助理记者、助理编辑开始申报评审,在助理岗位工作5年以上可申报中级记者、编辑职称。再在中级岗位工作5年后,可申报副主任记者、副主任编辑职称。再过5年后可申报正高级主任记者和主任编辑职称。记者和编辑职称任职人员的工作岗位是通用的,可以互换的。
编辑评记者职称需要转换吗
需要转换。有的作者可能由于工作原因导致转岗,所以需要转评,这样是有效转职。
优秀主持人 优秀编辑评选标准
(一)优秀记者(编辑)评选标准
1.年度采写、采拍作品数量在所在单位或部门名列前茅;现场新闻、热点新闻等鲜活新闻较多。舆论导向正确安徽编辑记者职称评选,采写采编稿件(片)有深度。编辑所编稿件精当,节目编排重点突出,讲究艺术;
2.在各单位周点评等业务考核中成绩较突出,被评为好稿数量在所在单位或部门位于前列;
3.至少有1件作品获省政府奖以上奖项,或产生重大社会反响;
4.积极钻研新闻业务,撰写业务论文,有论文在市级以上业务刊物上发表,或获市级二等奖以上论文奖;
5.积极参加局及本单位组织安徽编辑记者职称评选的业务竞赛和练兵活动,成绩突出。
(二)优秀主持人评选标准
1.有一定的政治和文化素养,主持的节目舆论导向正确,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2.主持的节目社会影响较大,收听、收视率在同类节目中名列前茅;
3.至少有1件作品获省政府奖以上奖项,或产生重大社会反响;
4.积极钻研节目主持业务,撰写业务论文,有论文在市级以上业务刊物上发表,或获市级二等奖以上论文奖;
5.积极参加局及本单位组织的业务竞赛和练兵活动,成绩突出。
编辑如何评职称
编辑评职称,不看“发稿”看“发表”。这一实行多年似乎是行之有效的行业规则,却颇有商榷之处。 按照有关规定,评副编审除了“有较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对某学科有较深的研究,有一定水平的著译(或编辑了一批好书)”;评编审除了“科学文化知识广博”外,还要“对某学科有系统的研究和较深的造诣,有较高水平的著译”。虽说没有“著译”,只要“编辑了一批好书”,也可以聘为副编审;但在实践中,不止编审,就是副编审,有无发表“著译”与发表“著译”多寡,越来越成为职称评审的决定性指标。其他条件相同,有“著译”的先上;都有“著译”,则数量多者为高。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除了“担任编辑/副编审职务五年以上”之类的规定,其他条件如何,由于缺乏具体明确的标准而难以判定。比如,掌握多少科学文化知识才算“广博”或“较广博”?“较深的研究”与“较深的造诣”,究竟“较深”在什么地方?这些都难以讲得清,道得明。结果往往是,“集体田埋头干难得好报,自留地勤耕作名利双收”,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得不到应有的承认,本职工作没做多少或敷衍了事却因有所谓“著译”倒占了先。 然而,这貌似有理的说法,却丝毫经不起推敲。编辑与学者,各有业务范围,虽然两者密切相关,却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行业。历史上分工不发达时代的“编著”合一,在今天已经很难行得通。当今的学问是越来越专,学者往往毕其生只通一两门。所谓“专家”,所谓“对某学科有系统的研究和较深的造诣”,其实就是对其他学科不甚了了,就是科学文化知识不那么“广博”。编辑常被戏称“杂家”,其中不乏贬抑,但杂家自有杂家的优势;编辑即便没有深入研究某个问题,也不见得不能把握该问题是怎么一回事,而且可能把握得更好。套用一句经笔者改造过的俗语———没吃过猪肉还没有看过吃猪肉?由于吃猪肉比看吃猪肉要费时费力,不吃猪肉就可以多看吃猪肉,还可以看各式各样的吃法,眼力自然不俗。这对一个编辑来说,就足够了。因此,说编辑没有做过专业研究,就不能胜任编辑工作,实在是没有道理。 但非常遗憾,目前学界的风尚是:“万般皆下品,惟有科研高”。编辑没有发表过科研成果,就是没有真本事,甚至被讥为“无学”。更为糟糕的是,不仅学者看不起,而且自己也看不起自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些编辑为了表示自己不比学者品位“低下”,还生造出一个新词———学者型编辑。有人甚至提出,编辑的“归宿”就是成为社会科学家或自然科学家。好像编辑只要“傍上”学者这个“大款”,就高出同辈一等;靠着玩弄辞藻,就可以攀上科研“高枝”,改变名分而身价倍增了。这不是妄自菲薄、自己看不起自己,又是什么呢? 其实,对编辑来说,检验水平高低的惟一标准,是他编发的稿件质量如何,而不是他本人发表过什么“著译”。就如评价守门员称职与否,不是看他是否进了球,而是看他是否被进了球。不会踢球,不懂球场规则,当然不能做守门员,但进球并不是守门员的职责。编辑虽然必须具备一定的学术素养,搞科研却并非做编辑题中应有之义。既然守门员经常阻止住对方的进攻,就是一位优秀的守门员;那么编辑经常编发优质稿件,严格把关,就应是一位优秀的编辑。先不说大多数专家学者的大多数稿件,必须经过编辑加工才能发表;更不用说其中有些稿件,如果没有编辑亲自或提请作者反复修改与精心润饰,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发表的水平;就是那些编辑未改一字的文章,难道就没有编辑的功劳?实际上,未改一字更能体现编辑的水平,因为他有能力组到(或选择)特别优秀的稿件。古人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不战”更是编辑的真本事。由此看来,编辑不是“无学”,而是“有学”,而且是大大的“有学”。 如果某位编辑大才大智,编辑工作顶呱呱,又在研究方面非常出色,那自然很好。但是,我们能因为某位守门员有打前锋的实力且进过球,就将进球作为评价守门员的标准吗?如果足协规定,凡是没有进过球的守门员,一律不得评为“优秀”甚至应定为“不称职”,又如何呢?而这种“以尺量米”用学者标准要求编辑的荒唐规定,竟出现在一向以讲理著称的学界,岂非咄咄怪事。 更为重要的是,即使编辑搞科研是好事,在学风浮躁的今天,也不宜倡导。当前泡沫学术大盛,除了编辑出于种种原因(比如精力放在发表“著译”上)不能严格把关,对学术泡沫的产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外,编辑本身是不是也制造了不少泡沫?由于近水楼台先得月,编辑生产的泡沫更容易作为“成果”推出。故编辑搞研究对提高水平就是有益,也要两害相权取其轻,不应提倡与鼓励,更不可作为其任职条件。因为这样做必然要产生一种误导,促使编辑都向科研方向发展。不止增加泡沫,而且使那些真正踏实敬业、埋头苦干的编辑,在精神与物质方面受到双重损害。很显然,这种不合理的规定不仅背离分工原则,亦有失最起码的公道。 因此,我们对于编辑的评价,应当从“干什么吆喝什么”出发,以稿件编辑的质量好坏为标准,而不应看编辑是否发表过“著译”。当然,如果某位编辑科研能力特别强,且认为做研究特别风光,完全可以专职搞科研。若暂时无法另谋高就,作为个人爱好,搞点副业,自留地种上个三分二分的,也不是什么坏事。但其前提就是,副业搞得再好,也不应作为主业的评价标准。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