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将军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之一次实行了军衔制。在中南海怀仁堂,毛泽东授予朱德等十人元帅军衔;周恩来授予粟裕等十人大将军衔。中国军队著名的十大元帅和十大将由此确立。(10位元帅、10位大将、57位上将、177位中将和1359位少将)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1、大将——粟裕(1907-1984)湖南省会同县人粟裕,他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在全军首屈一指,许多方面甚至超过了林彪。
2、大将——徐海东(1900-1970)湖北省黄陂县人徐海东,陕北方面的代表,他的大将军衔完全是派系平衡的典型。
3、大将——黄克诚(1902-1986) 湖南省永兴县人黄克诚,第四野战军的代表。他的战绩、资历与别人相比有值得商榷之处,但是他当时的职务是总参谋长兼军委秘书长,这一点是他获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
4、大将——陈赓(1903-1961)湖南省湘乡县人陈赓,第二野战军的代表。二野参谋长李达是三一年宁都起义才参加红军的,尽管军事造诣很高,但资历不足以为二野的代表人物。
5、大将——谭政(1902-1988)湖南省湘乡县人谭政,当时任总政治部主任,与元帅中罗荣桓的情况一致,是大将中政工方面的代表,同样意味着中国军队的特色,与派系平衡无关。
6、大将——萧劲光(1903-1989)湖南省长沙人萧劲光,第四野战军的又一代表。海军司令的职务是他获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在所有元帅和大将中只有他在苏联进修过海军业务。
7、大将——张云逸(1892-1974)广东省文昌县人张云逸,除粟裕外第三野战军的又一代表,几乎可认为他的大将军衔完全是因他的资历而来的。
8、大将——罗瑞卿(1906-1978)四川省南充县人罗瑞卿,华北野战军的代表。他的军事业绩和指挥能力都很一般,资历也不出众,是有争议的人物。
9、大将——王树声(1905-1974)湖北省麻城县人王树声,红四方面军的代表。
10、大将——许光达(1908-1969)湖南省长沙市人许光达,做为红二方面军在大将中的代表人物列名最后,也是十大将中争议最大的人。
陈庚厉害还是李克农厉害
陈庚与李克农没法比较谁厉害安徽陈赓中级职称,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功臣。陈赓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安徽陈赓中级职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国家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领导者。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1952年,毛泽东主席点将陈赓筹建哈军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中央特科重要领导人之一。
李克农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曾任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二人非要比的话,陈庚比李克农职位要高一些吧。
朝鲜战争时彭德怀陈赓邓华它们都是什么级别谁领导谁呀?
总司令彭德怀
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彭老总
还有五位副总司令安徽陈赓中级职称,都有着不一样的传奇人生。
之一位副司令员是邓华将军。安徽陈赓中级职称他是湖南省郴州人,在1928年参加湖南起义后,就开始安徽陈赓中级职称他的革命生涯,之后又跟着朱老总一起上了井冈山,开始他的军事生涯。
在革命队伍中邓华将军先后历经了四个重用时期,分别为红军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时期,还有抗美援朝时期,四个不同时期也让邓华将军成长为安徽陈赓中级职称我军杰出的指挥官,如解放战争担任四野15兵团司令员,指挥三个军与兄弟部队一起解放全国。还有抗美援朝时期,协助彭老总指挥五次战役。在1952年又担任代总司令员,负责整个援朝战役,指挥了上甘岭战役,金城反击战,为抗美援朝胜利画上完美句号。
第二位副司令员是洪学智将军,他是安徽金寨人,在1929年3月就开始参加了革命,他不仅是一位猛将,还是一位优秀后勤工作人员。在革命战争年代洪学智可以领兵打仗,成为独当一方大将,当后勤方面需要他时,洪学智一样干得十分出色。如在抗美援朝时期,他即是志愿军副司令,又是志愿军后勤部司令员,可以说是文武兼备。
第三位副司令员是韩先楚将军,他是湖北红安人,这位可是安徽陈赓中级职称我军了不起的战将,不管是在红军时期,还是解放战争韩先楚都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绝对是一位悍将,如在东北战场上,他指挥的三纵是歼敌,战斗影响最大的一个纵队之一,号称王牌纵队。而在抗美援朝的第二次战役中他指挥38军赢得万岁军的称号,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这里面还有韩先楚一份功劳。
第三位副司令员是韩先楚将军,他是湖北红安人,这位可是我军了不起的战将,不管是在红军时期,还是解放战争韩先楚都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绝对是一位悍将,如在东北战场上,他指挥的三纵是歼敌,战斗影响最大的一个纵队之一,号称王牌纵队。而在抗美援朝的第二次战役中他指挥38军赢得万岁军的称号,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这里面还有韩先楚一份功劳。
陈赓将军
第四位副司令员是陈赓将军,这位将军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他是我党杰出的指挥官,同时也是大将中,行军打仗跨越行程最多的一位将军,如解放战争中他领导的第四兵团从北打到南,之后又转战云南,又在越南士地上打过仗,后来又转战到抗美援朝战场上,这一点恐怕没有那位将军可以媲美。
第五位副司令员是宋时轮,他是湖南醴陵北乡黄村人,这位将军也是华野史上一员猛将,非常善于打阻击战,如解放战争他领导的华野十纵,先后指挥了梁山阻击战,还有淮海战役中,指挥3个纵队阻击徐州东援之敌,这一系列成功的阻击战,使敌军中流传着“排炮不动,必是10纵”的说法。
亮剑里师长大还是旅长大
亮剑里面师长大。
旅长,是军队中旅一级编制的最高军事指挥员,上级为军长或师长,下级为团长或营长。旅长一般由大校或上校担任。一般一个陆军步兵旅的人数在3000到9000人之间,每个兵种的旅人数不一,兵种内部视任务不同,所编制的兵员也不同。
旅长是副师级干部,一般是两杠四星即大校级别来担任,不过也有两杠三星的上校担任的,因为现在部队的军衔和职务不一定相配(严格来说部队军衔和职务按军龄资历计算)。
师长对全师的军事工作负主要责任。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每个师在8000-10000人之间。另外还有陆军装甲师,陆军摩托化步兵师,陆军防化师,空军航空兵师,空军空降兵师,海军航空兵师,武警机动师等.现在通常为6000-8000人。上级为司令或军长,下级为旅长或团长。
扩展资料:
《亮剑》创作背景
都梁写小说纯粹属于偶然。爱看小说的都梁和朋友一起聊天,闲谈中谈到安徽陈赓中级职称了文学。刻薄的他把目光所及的小说数落个遍。朋友激他,安徽陈赓中级职称你说人家不行,你写本出来看看。为了践诺,都梁拼掉八个月的业余时间,《亮剑》完成,由朋友介绍给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资深编辑董保存。
据都梁介绍,李云龙源于王近山将军。王近山将军,生于1915年,湖北省红安县人。1930年参加红军。抗日战争时期,曾先后在八路军129师、太岳军区、陕甘宁留守兵团等部队任职。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六纵队副司令员、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兼一二军军长和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等重要职务。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抗日战争时期,时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副团长的王近山曾负伤住院,同时入院的还有八路军385旅769团团长陈锡联。小说中李云龙在医院所结识的田雨,其生活原型即该医院的女护士韩灿岩。王近山喜欢韩灿岩,在陈锡联的撮合下,两人喜结连理。
《亮剑》这部小说坚持从生活出发,从客观事实出发,写出了战争开始、高潮、结局等发展过程中的偶然性、曲折性、复杂性,写出了战役发展过程中的不为人所控制、所设计的复杂性,给人以浓重的逼真感。
战场上态势瞬间万变,敌我双方都会根据战场情况都会随时调整、改变自己的部署。《亮剑》给人的强烈冲击是,打破了长期以来被传统理性细细梳理了的历史头上的浪漫光环,真实地展现了战争的无序、混乱的事实真相,对战争作多侧面、多层次上的体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旅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师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亮剑
十大上将是谁
没有十大上将的说法,只有十大大将的叫法,分别是:
1、大将——粟裕(1907-1984)湖南省会同县人粟裕,他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在全军首屈一指, 许多方面甚至超过了林彪。 陈毅代表新四军和三野的元帅地位已定, 粟裕只能委屈了。
2、大将——徐海东(1900-1970)湖北省黄陂县人徐海东,陕北方面的代表, 他的大将军衔完全是派系平衡的典型。 红军长征时除了三个方面军外,还有一只独立长征的部队最先到达陕北, 即红二十五军, 徐海东任军团长。
3、大将——黄克诚(1902-1986) 湖南省永兴县人黄克诚,第四野战军的代表。 他的战绩、资历与别人相比有值得商榷之处, 但是他当时的职务是总参谋长兼军委秘书长, 这一点是他获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
4、大将——陈赓(1903-1961)湖南省湘乡县人陈赓,第二野战军的代表。 陈赓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均是中流,而他的名气甚大, 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中的佼佼者。
5、大将——谭政(1902-1988)湖南省湘乡县人谭政,当时任总政治部主任, 与元帅中罗荣桓的情况一致, 是大将中政工方面的代表, 同样意味着中国军队的特色,与派系平衡无关。
6、大将——萧劲光(1903-1989)湖南省长沙人萧劲光,第四野战军的又一代表。 海军司令的职务是他获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 在所有元帅和大将中只有他在苏联进修过海军业务。 在资历方面,只提一点就够了。
7、大将——张云逸(1892-1974)广东省文昌县人张云逸,除粟裕外第三野战军的又一代表, 几乎可认为他的大将军衔完全是因他的资历而来的。大将中他的年事最高,是唯一参加过护国讨袁的。
8、大将——罗瑞卿(1906-1978)四川省南充县人罗瑞卿,华北野战军的代表。 他的军事业绩和指挥能力都很一般, 资历也不出众,是有争议的人物。而他当时的职务为公安军司令兼公安部部长, 毛泽东对他颇为赏识。
9、大将——王树声(1905-1974)湖北省麻城县人王树声,红四方面军的代表。 与元帅中徐向前的情况一致, 尽管王树声战争中没有骄人战绩, 但他担任过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 仅此一项足以保证他的大将军衔。
10、大将——许光达(1908-1969)湖南省长沙市人许光达,是十大将中争议最大的人。 他的职务、资历、战绩明显低于其他的人, 而且在红军中仅担任师长, 对红二方面军的代表性都嫌不足。
扩展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第二高军衔,仅次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1955年9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发布命令,授予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等10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授予55人上将军衔,授予175人中将军衔,授予801人少将军衔。
1965年军衔制被取消。1988年恢复军衔制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没有再设大将军衔。
在酝酿大将的名单中,也曾经有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以及张鼎丞的名字。
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等四位原新四军的高级将领,在革命战争年代,为民族解放事业立下卓越功勋。所以,授予他们大将军衔也是理所应当的。
授衔时,李先念任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谭震林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张鼎丞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1955年授衔前毛泽东建议:“现在在地方工作的,都不评军衔为好! ”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最后评定10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十大大将
评论已关闭!